2月29日,“2024圖書影響力論壇暨2023年度圖書影響力致敬”活動在北京舉辦。
本屆圖書影響力論壇以“打造好書影響力,共創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力求通過論壇的舉辦及年度圖書影響力致敬,引導出版機構以好書樹立好品牌,以好書做好大市場,以好書實現雙效統一,為行業提供價值參考。論壇由百道網主辦,論壇上發布了《2023百道圖書影響力數據報告》。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原總裁 聶震寧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原總裁聶震寧在致辭時認為,媒介時代的營銷本質上是影響力營銷。就出版業而言,所謂影響力營銷,主要是出版社通過自身的市場營銷運作,對品牌的打造和公信力、親和力的加強,對讀者的思想觀念、閱讀期待、信息獲得乃至購買行為、評價結果產生更多影響,這應該引起出版同仁的高度重視和深入研究。
中國編輯學會會長 郝振省
在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看來,有價值的好書只有被廣大讀者發現,被更多人閱讀,產生廣泛的影響力,才能發揮應有的社會效益。把有價值的好書做出社會影響力涉及到多方面的綜合性工作。
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科技出版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吳寶安
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科技出版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吳寶安表示,與圖書發行數據不同,圖書影響力的評價是一項來自更多層面、更多維度、更多意見綜合的分散的表現,每一個評價結果的出爐,都代表了評價者不同的標準與要求。我們需要一個更加綜合的評價體系,來為圖書影響力的建立與擴散提供指引與參照。
在“2024圖書影響力論壇”環節,來自出版集團、出版社、研究機構的多位嘉賓展開了精彩的論述。
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茅院生
新時代做好書的挑戰與機遇
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茅院生認為,新時代做好書,面臨行業市場化改革以來的一系列新挑戰:一是有效閱讀和圖書消費需求不足,產業發展階段已進入平臺期;二是出版內容創新難以適配新需求;三是產品服務模式和技術滯后。
同時,新時代做好書,也擁有時代與科技發展賦予的一系列新機遇。主題出版工作迎來新機遇將有新作為,AI浪潮下的出版內容價值彰顯,圖書零售市場將回歸傳統和理性。為此,中國出版集團將聚焦主題主線,立足人文社科優勢,持續打造中國出版特色主題出版;加強統籌規劃,用好重大出版工程,引領帶動精品出版;提升選題門檻,強化資源立社意識,提升好書、暢銷書的比例;加快技術賦能,推動出版深度融合,探索符合實際的融合發展道路;圍繞人才強企,持續打造高素質編輯人才隊伍。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黨委委員、副總裁 彭衛國
專業學術出版品牌塑造要堅持“八化”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黨委委員、副總裁彭衛國介紹,上海專業學術出版走過了專業出版機構布局、專業學術出版中心建設兩個重要階段,當下出版品牌的塑造和強化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課題。
他認為,出版品牌塑造的過程既是一個精品力作的出版過程,又是滿足讀者需求的過程。專業學術出版品牌的塑造必須堅持“八化”。
規劃體系化,聚焦某一學科某一主題的系統性選題開發。項目精品化,聚焦研究前沿,聚焦頂級作品;作者名家化,名家引領、大師坐鎮,是保證專業學術出版高水準的前提,要善于發現未來的名家;編輯學者化,學者型編輯是專業學術出版的重要支撐;營銷精準化,要用精準營銷的理念把“有限”變成“最上限”,也就是效益最大化。印制訂單化,必須走按需印刷的道路,也就是一般制造業講的訂單生產;服務信息化,在傳播環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知識服務;團隊(中心)品牌化,關注從產品品牌到機構品牌的躍升,關注集作者品牌、編輯品牌、圖書品牌于一體的出版品牌塑造。
外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外研社社長 王芳
用上限思維做好書
外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外研社社長王芳以“用上限思維做好書,致敬我們的時代”為主題,從“GAI3”這一數字教育發展理念入手,即從聯結為先(Connection)、內容為本(Content)、合作為要(Cooperation),走向集成化(Integrated)、智能化(Intelligent)、國際化(International),堅持應用為王(Application),創新治理方式(Governance),結合論壇的主題和外研社融合出版實踐,闡述了外研社對數字化時代的“好書”和“好書影響力”的思考。
外研社每年發行1億冊圖書,折算下來背后有7000萬用戶?,F在,外研社與用戶之間有了實時的、密切的、可累積的雙向互動的聯系。每一本圖書交付給用戶的那一刻,就成了服務的起點。外研社的《新概念英語》《書蟲》等經典產品在數字升級過程中,圖書出版分社和數字子公司資源互通,價值共創,新產品拓展了應用場景、突破了內容限制、降低了生產成本,更加懂得用戶需求。
王芳提出,數字化時代,出版業需要為特定群體生產個性化內容,精準觸達目標用戶。外研社依托中國英語閱讀研究院,發布了《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搭建了“外研社中小學英語分級閱讀體系”,明確了不同年齡段中國孩子英語學習水平的本土化英語分級閱讀要求。目前,全國有超過一半的大學生和約三分之一的中小學生在課堂內使用外研版教材。
在創新治理方式上,外研社建設了數據駕駛艙、數據看板等項目,實現一“屏”盡覽無障礙、一“網”打盡無遺漏,縱向打通組織層級,橫向拉通職能條線,深度連接數據孤島,通過核心數據的互聯互通,實現數據驅動的“乘數效應”。王芳同時表示,大力數字化發展,并不意味著弱化傳統出版,二者互為支撐。在全社提出了“應數盡數、紙數融合”的號召;外研社的數字學習平臺全學段用戶超7000萬;傾力打造紙數內容聯動、銷售聯動、服務聯動。截至目前,外研社數字相關收入占比,已經達到了總收入的30%。出版社的數字化轉型不僅是對技術和平臺的升級,更是閱讀文化和出版生態的深刻變革,是形成出版行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通過這一轉型,好書能夠更廣泛地被發現和閱讀,以更豐富的形態,進行更高效的傳播,從而在數字時代持續擴大影響力。
接力出版社總編輯 白冰
圖書影響力來自五大創新力
接力出版社總編輯白冰以“影響力來自于創新力”為主題做演講。他認為,做書就是要做影響力,圖書影響力來自于創新力,創新力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即選題內容的創新、形式的創新、作家隊伍的拓展、營銷的創新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創新。
選題內容的創新包括學術理論的創新。凡是有價值的書都是對人類文明發展進程曾經產生或者現在仍然產生重大影響的。內容的創新還包括形象的創新,比如《長襪子皮皮》中的主人公皮皮、曹文軒的《丁丁當當系列》、接力出版社的“章魚先生賣雨傘”系列。
產品形式的創新,是要在圖書的品質、式樣、特征等方面有好創意,也有機會成為市場上的亮點。接力出版社的合作伙伴——英國尤斯伯恩出版公司一直秉持“讓書像玩具一樣好玩,像美食一樣誘人”的做書理念,打造了許多創意十足、內容有趣、形式新奇的童書佳作。2018年接力版“尤斯伯恩”系列在中國大陸上市后,累計發貨碼洋已達6.75億元。
要想創新,作家畫家隊伍的拓展也很重要。接力出版社一直在跨界尋找權威的、專業的專家學者進行合作,不斷拓展作家、畫家隊伍。
新媒體的營銷邏輯是,在哪里交集就在哪里交流,在哪里交流就在哪里產生交易,營和銷融為一體顯得異常重要。比如接力出版社2022年底上市的“好忙好忙小鎮”系列因小紅書平臺的“種草”而火爆全網。從官宣出書開始,責編就不定期地在小紅書更新這套書的出版進度,讀者在線催圖書出版,圍觀編輯的出書進度,小紅書賬號“童書編輯海?!背闪俗x者“云監工”的平臺。在小紅書預售當天,銷量便突破3萬冊,銷售碼洋超過220萬。截至目前,發行了54萬冊,累計發貨碼洋3667萬。
我們的圖書不僅屬于中國讀者,也屬于全世界的讀者,這就要求我們要在跨文化傳播上創新。接力出版社2020年輸出品種增長13.56%,2021年增長26.9%,2022年增長5.9%,靠的不僅是優質的原創圖書,還有在跨文化傳播上的創新。
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作家出版社社長 鮑堅
堅持以讀者為導向
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作家出版社社長鮑堅結合作家出版社2024年的幾個重大出版項目,就文學出版面臨的挑戰與應對,闡述了自己的理解與思考。
在文學閱讀中,讀者的需求至少有兩個明顯的變化:一是體裁上的短閱讀,二是題材上的泛文學化。從行業發展現狀看,紙質出版逐步下降的趨勢不可避免。出版業與作者之間曾經的單純關系逐漸變得越來越不單純。作品的紙質出版只是諸多關系中的一個,一個作家的一部作品可能會跟多個出版機構產生關系;出版社長期培育的作家資源,可能一夜之間就流失出去。文學出版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具有一定穩定性的環境,才能可持續地健康發展?
針對這些挑戰,鮑堅認為,出版社必須堅持以讀者為導向,更加關注讀者喜歡讀什么、用什么方式閱讀、什么時間閱讀、在哪里閱讀等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東西,更加尊重讀者的感受;主動作為,在產品生產環節主動策劃、在銷售環節不被少數渠道所左右;守住底線,中國文學的初心必須堅守,中國文學的價值觀不可偏廢。
北大信息管理系系主任、北大出版研究院院長 張久珍
圖書影響力評價的策略和工具
北大信息管理系系主任、北大出版研究院院長張久珍認為,圖書影響力評價的策略,必須細分讀者群體,可以按年齡、按性別、按國別、按身體條件等多種標準劃分;必須細分讀物主題,可以從功能閱讀角度劃分,也可以從情緒價值的角度劃分,還可以從個人成長的角度劃分。
- 上一篇:深度剖析出版與人工智能
- 下一篇:中國兒童青少年閱讀現狀與需求如何?來看這份報告~